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栏目导航
民间糕饼模型艺术初探:以清末民初时期糕饼模型为例
作者:张旭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价值保护 地域 民间糕饼模型 艺术特征 
描述:传统手工艺在我国,是优秀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手工艺中的木板雕刻又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文明也是在人手的劳作中一步步推进,呈现多姿多彩的独特的文化景象。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与探讨的是与我国饮食文化紧密相关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糕饼模型。糕饼模型,是民间制作糕点、月饼的工具,是我国民间雕刻中的一个品类,具有千百年的历史。笔者通过收集、走访、得到了一些糕饼模具与相关的资料,并对糕饼模的来历、材料、装饰纹样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糕饼模型之所以有研究的价值在于:(1)糕饼模型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2)图案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3)随着时代的变迁,留存的有研究价值的糕饼模越来越稀少。(4)糕饼模的装饰纹样具有丰富的图案寓意,精巧美观。(5)糕饼模型,如今越来越被收藏家们关注,具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本文通过对民间糕饼模型的调查研究,试图希望大家对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保护予以启示。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概述了民间糕饼模型的历史沿革,并对民间糕饼模型进行了基本分类;第三章主要研究的是民间糕饼模型的艺术特征,是本文主要的构成部分;第四章是针对民间糕饼模型的地域特色及价值保护来深入研究;第五章是对全文主题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一些对传承与保护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些建议。
方寸之间现乾坤:《水浒叶子》与水浒纸牌的碰撞与对话
作者:朱婧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非遗保护 水浒纸牌 水浒叶子 雕版印刷 民间审美 
描述:叶子牌,古人亦称之为“叶子戏”,为现今纸牌、麻将的前身。这一古老形制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艺术文化魅力,几经兴衰更迭,虽在我国部分地域仍有流传,但却日渐式微。叶子戏最早现于唐代,经宋代传承几不可寻,后复兴于元而盛于明,衰于清末。叶子戏不仅汲取民间叶子之形制可以用于把玩,而且是集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绘画精粹,更是研究我国历代社会文化生活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代表了每个朝代不断变化的民间审美文化。叶子戏历经千年流传,几经辗转散佚,今人已很难见其原貌,更难追寻其溯源。本文以水浒纸牌为研究对象,对现存水浒故里郓城县的古老文化遗产“水浒叶子”进行完整的解读,以明代陈洪绶《水浒叶子》为切入点阐述叶子戏流传的历史背景、经济影响、文化渊源、艺术特征等方面内涵,并进一步分析陈洪绶所绘《水浒叶子》与郓城水浒纸牌在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特征、木版雕刻印刷制作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水浒纸牌的制作特点、艺术特色、文化含量、历史影响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希冀借此能够引起艺术界、学术界及民间艺术文化保护组织对于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予以更多的关注与保护,以利于水浒纸牌今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本论文开篇是绪论,论述了本文选题的学术价值、选题来源、研究现状和本文创新点。第一章,首先对叶子牌的兴起及其渊源流变、艺术内涵进行了追溯。接着论述了明清之际叶子牌繁荣时期的相关经济、社会、文化、艺术背景,进而探究了目前叶子牌的存在现状等相关问题,并就各地方派系叶子牌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总结。第二章以明代陈洪绶《水浒叶子》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陈老莲《水浒叶子》所承载的文化容量及其对于民间木板雕刻艺术的推动,深入探析其作品对于传统人物画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分析郓城水浒纸牌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指出针对水浒叶子的重视与保护对于保护我国古老民间艺术的必要性。第四章将思路引入《水浒叶子》与水浒纸牌的艺术对话,分析两者的文化底蕴及艺术特征,发人深思。第五章从非物质文化保护层面入手探索水浒纸牌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传承与式微。最后部分是结语,解读延续千年的木板雕刻技艺以及古老博戏“叶子戏”的传承变迁,通过对纸牌叶子完整的剖析,阐释其文化内涵及艺术内核。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调查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展开。
桂林喀斯特地貌的笔墨表现——以描绘漓江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为例
作者:吴柳华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山水画 桂林 表现 笔墨 喀斯特地貌 
描述:桂林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天下。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造就了其山水、洞石之美。桂林漓江的地貌丰富,气候湿润,而且还具有漓江的特殊性气候,其有着丰富的自然风貌,气象万千,意趣含蓄深远。许多国画家都以描绘漓江山水而被大家所倾慕。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以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白雪石、阳太阳、白晓军、帅立功的绘画作品为着眼点,深入的挖掘其内在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漓江题材的山水画以漓江的自然景色作为描绘的对象,画家们借鉴传统的笔墨,结合对漓江喀斯特地貌的体会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他们师传统、师造化,在笔墨表现方面不断创造,把自己对漓江喀斯特地貌的真实感受注入艺术作品中,让观者能深切的体验其中的巨大魅力。第一章主要介绍桂林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以及其艺术魅力。本章节又分两个部分来阐述。第一对桂林喀斯特地貌的特征进行分析。从喀斯特地貌这个词的来源,以及桂林奇特风光及溶洞形成进行叙述。第二是从桂林自然风光和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来介绍喀斯特地貌的艺术魅力。桂林喀斯特地貌特征的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有“华南之巅”之称的猫儿山,有“南天一柱”美称的独秀峰、“伏波胜景”的伏波山、跌宕起伏的叠彩山、饮水之势的象鼻山、骆驼山等。还有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漓江.漓江流域的建筑独特:有独具南方特色的瓦片屋顶,有因地制宜的吊脚楼。还有具桂北民居面貌的青砖砌墙、青瓦盖顶、木质门窗、木板雕刻的古建筑。漓江流域的人文内涵丰富:有秦代的灵渠、明代的靖江王府、两江四湖和前人留下的摩崖时刻等等。第二章是文章的重点章节,主要对描绘漓江题材山水画作品的笔墨语言进行分析。其中又分为五个章节进行。第一节是分析白雪石描绘漓江题材山水画作品中的皴法应用。白雪石根据自然中的景致再结合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运用小斧劈皴来表现漓江的山。第二节是分析帅立功对雨淋山石皴的运用。帅立功经过细心观察,根据雨水淋后山石水渍留痕的特点而开创了雨淋山石皴的方法,并用此法创作了生动的漓江山水画作。第三节从白晓军描绘漓江山水画作品中对线条与笔墨的自由表现来进行分析。感受他那灵动多变、道劲有力的线条与恣意自由的笔墨表现,体验他主观精神的表达,从而感受着中国山水画的巨大魅力。第四节是分析黄宾虹和李可染在描绘漓江题材山水画作品时对积墨法的运用。他们运用纯熟的积墨法把漓江超然物象、浑厚华滋、静穆灵动的一面呈现给我们。第五节是分析徐悲鸿和阳太阳在描绘漓江题材山水画作品时对水墨的表达。他们都借鉴了西方绘画的优势从而对泼墨和破墨法加以变通来运用,把水墨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整个画面灵动多变。第三章从两方面来阐述研究桂林喀斯特地貌笔墨表现对我创作的启示。第一节是国画家的笔墨表现方法对我的启示。本章节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分析画家如何对丛林的浑厚感的表现。第二部分是分析画家如何对光影效果的处理。第三部分分析画家们对桂林秀丽山石的表达。第四部分是分析画家们对桂林特殊气候条件下对漓江烟雾飘渺景象在画面上的具体表现。第五部分是分析画家对桂林山水清新意境的营造。第二节是写画家的笔墨表现对我创作的启示。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把画家的笔墨表现方法具体运用到我的创作过程中。最后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画桂林山水画的画家们的艺术追求和绘画特点进行总结。
苏州名园言语素材与空间意境营造关系研究
作者:杨倩梨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楹联匾额 言语素材 空间意境 苏州名园 
描述:中国传统园林与诗词文学难分难离,这种关系奠定了言语素材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言语素材的概念灵感来自于电影美学,影片中的“言语”是组成影视元素中具有释义作用的、推动人物之间或人物与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传统园林中同样运用着这种具有释义作用的“言语”——包括匾额、楹联、碑刻、文字地刻、屏刻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园林景观与游赏者之间的思想感情共鸣。本文将这些园林环境中具有审美意象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样式定义为言语素材。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各名园在意境营造上趋于臻境,在运用言语素材暗示、指引、强化空间意境方面非常成熟。虽然学术领域不乏关于苏州园林言语素材的研究,但缺乏以现代园林营造视野下对言语素材的梳理和研究。对苏州名园中的言语素材进行现代视野的梳理和研究,有助于分析现代园林中意境营造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并对当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提供思想和方法的指引。本文在了解国内外言语素材与意境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六个苏州名园中的言语素材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察、实地拍摄和文字记录等方式对言语素材的形式与材质样式和使用位置进行整体情况梳理,共获得395个言语素材。从言语素材内容中提取577个景观意象进行分类统计,获得苏州名园言语素材常用的景观意象类型。另外选取苏州名园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沧浪亭中各10个空间,界定其物理空间范围,实地测量相关数据,并分析其中言语素材意象所反映的内容与物理空间吻合程度,总结得出言语素材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和作用方式。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六个苏州传统名园言语素材有匾额、楹联、景石镌字、井栏铭文、书画题咏、屏板题记和诗碑7种形式;外在表现形式包括7种:木板雕刻、竹板雕刻、砖刻、石刻和纸质装裱作品,其中木板雕刻以无边饰矩形为主,砖刻以线纹边饰矩形为主。(2)按照景观意象的内容性质将苏州传统名园言语素材的景观意象分成6类:自然景观类、乡村景观类、城市景观类、生活情境类、典故事迹类和人化意象类,其中自然景观类意象出现比例最高。按照景观意象的清晰程度分类有高度抽象类、比较抽象类、半具体半抽象类和高度抽象类,其中以半抽象半具体的景观意象最多。(3)苏州名园的园林空间与其中的言语素材并不完全吻合,依照言语素材中意象实现的比例将空间与言语素材的关系分为高度吻合、比较吻合、较少吻合和完全不吻合四种关系。影响言语素材与空间吻合程度的因素有:1)景观意象表征的景物内容与状态,其中包括稳定的景物内容、景物的特定状态和虚拟的景观意象;2)空间的结构与布局位置;3)在特定情况下出现的物质条件。(4)六个苏州名园言语素材中的意象特点有:1)丰富的天文气象变化;2)显著的地域性特色;3)风雅的居游情境表现;4)自由的仙境生活向往;5)山林田园的归隐情怀;6)人化意象的隐喻自比。(5)言语素材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1)言语素材的形式和外在形式呈现的质料感形成相应的情态气氛,产生模糊的艺术美感,并将思维约束向美好的事物方向上发展;2)言语素材的内容约束思维,引导审美注意方向;3)以景观意象补充象外之象;4)实现时空维度的预设体验;5)激发深层次的思想活动。
岭南传统名园造园中言语素材的应用研究
作者:谭斯慧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楹联匾额 言语素材 传统园林 岭南四大名园 
描述:中国的造园艺术历来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相通,一方面文学艺术点缀美化了园林,另一方面园中保存的书法碑帖等储存了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言语素材”的概念来源于电影美学,指电影中被记录的言语音声(影片中的言语),电影言语素材赋予影视剧的视听联觉造型以内在生命力,即诗语意境的表现力。本文定义的言语素材是指环境中具有审美意象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样式。言语素材能通过“对话”机制,传递思想感情,建立起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使得语言艺术在园林环境中的借用能够达到“对内足以抒己,对外足以感人”的效果,因而也就具备帮助人们把对园林的审美感受进行表达的功能。岭南古典园林中的言语素材十分丰富,但前人对岭南私家园林言语素材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楹联匾额的研究,并对传统名园中的楹联匾额进行罗列介绍,缺乏专门、系统、深入且具体地研究和探讨岭南园林言语素材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论题。本文以岭南四大名园为研究范围,通过现场观察体验、实地拍摄和文字记录等方式对言语素材的形式、内容主题及内涵的表达、装饰元素等方面进行信息采集,共收集言语素材300个。总结归纳其外在表现形式的规律以及对空间效果的影响,并针对言语素材的题材内容进行统计,得出题材主题的规律以及题材与场所的关联性。同时,根据园林构成要素,对言语素材的典型景观内容进行陈述;根据岭南四大名园的历史发展,总结归纳出四大名园新园与旧园言语素材的差异性。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岭南传统名园言语素材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7种:木板雕刻、室内书法画作、灰塑、石雕、套色玻璃、竹板雕刻、砖刻。岭南传统名园言语素材以木色和黑色的木板雕刻形式为主,构成岭南传统园林言语素材的基调,并以色彩活跃的灰塑进行点缀,以书法及画作强化室内空间的意境。(2)岭南传统名园中言语素材的题材包括5类:状景类、抒情类、咏志类、训诫哲理类;宗教仙境类。其中以状景类言语素材最多,其中对于绿树葱茏、繁花似锦的植物景象描述使用频率最高,对景物的描写侧重其生机盎然的状态。抒情类言语素材的数量次之,其中由于自然之趣抒发的愉悦之情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由园林游乐生活引起的情感。(3)言语素材使用场所与题材的联系包括:a、交通型构筑物空间以状景类及抒情类言语素材为主,在主题的运用上特点为总体概括园内自然景色或表明园主造园理念,抒情类题材主要表达对自然的怡然之情;b、庭院休憩空间:以状景类素材最多,并表现为因时、因地、因景而作,或描述与眼前之景氛围相同、意象相似的园外之景,以引发联想。抒情类言语素材次之,并主要抒发园林生活的雅趣闲情;c、居住型空间:以描写园内植物景象及建筑的状景类素材比例最大,且注重咏志类素材的应用;d、书房:对于题材的运用也偏重表达好学志趣和隐喻人格追求的咏志类题材。(4)岭南传统名园言语素材的特色包括:追求自然真朴、生活世俗化、注重隐逸精神的表达、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注重形式美。(5)言语素材在岭南现代园林中的继承发展策略:a、言语素材自身具有艺术美,可丰富园林景观;b、传达园林立意信息,揭示景观主题与意蕴;c、引导及集中观赏者思维,引起游览者对景物的审美注意;d、通过文学修辞手段,强化景物的感染力;e、引起观赏者想象及联想,塑造心理空间。
致鲁迅
作者:曹靖华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鲁迅先生:奉上莫斯科艺术戏院出版之名剧《聪明误》一册,收到后望示。前奉上之三册《木版雕刻》收到否?~③靖华三○年九月一日[19]鲁迅先生:奉上莫斯科美术戏院出版之名剧《聪明误》一册,收后望示。前奉上之三册木板雕刻收到否?日内另有函奉上。
浅谈书籍插图创作
作者:姚腊远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插图 文学作品 创作方法 艺术风格 吸引读者 绘画艺术 文学艺术 绘画形式 文字 科学技术类 
描述:书籍插图是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原初是指插印在书刊与文字间的图画,用图画来解释说明书籍的文字内容,图文相衬,相得益彰,吸引读者,增加阅读过程中的兴趣,调节阅读的视觉疲劳。书籍有商品的属性,印有插图的书籍也有了扩张销量的商业机会。根据史料记载以及对文物的考证,我国唐代书籍插图就在木板雕刻的宗教经书中频频出现。甘肃敦煌石窟发掘的现存最早有确切
大江银行纸币的特点
作者:宋康年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中共中央 发行 金融制度 银行 艰苦创业 纸币 抗日根据地 生活必需品 
描述:关于大江银行成立的经过和所发行纸币的特点,及其当时在群众中的信誉,笔者概括有三大特点:一、支持抗战,艰苦创业。为了阻止日伪顽利用法币和伪币掠夺抗日根据地的资源,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建立独立统一的金融制度。由新四军第七师开辟的皖江根据地,根据中共皖江区党委指示,于1943年6月在皖中总金库的基础上成立大江银行,行址设在安徽无为县汤家沟,下设会计、发行、业务三科,行长是由当时皖中行署财经处长叶进明兼任。同时以粮食棉布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准备金,发行纸币。初期没有铅版,便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采用当地质地坚硬的楮树和黄杨树木锯成木板雕刻而成,没有印币纸张,就在山沟里建立专门印纸币的土纸厂。所以当时印制出来的大江币比较粗糙,
江达古泽的木刻工艺
作者:暂无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都地区 制作技艺 文化遗产日 2008年 雕刻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刻 
描述:2008年6月14日国家文化遗产日,文化部正式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昌都地区江达县波罗古泽刻板制作技艺位列其中。波罗古泽木刻雕版起源于1676年,由当时的德格第12世土司、第6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发起,现今四川德格、白玉、以及西藏江达县的大部分治区都曾隶属德格土司管辖,加之当时盛行佛教,基于信教需求,用于印制佛教经文及图案的木板雕刻工艺得到了空前发展,波罗木刻印刷技术由此崛起。当地土司、宗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较原始的制版刻板方法,兼收并蓄各种学科、历史文献和各教派典籍,在寺庙刻制数以万计的木刻雕版。据悉,现今位于四川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印经院”中80%以上的印经版均为昌都地区江达县波罗乡所制,由一个乡村的民间艺人承担如此重大而神圣的经文雕版任务,不能不惊叹为一个奇迹。
陈家义:丹青古艺 谦和之姿
作者:本刊编辑部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国画”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陈家义先生以画为音,用他最赤诚的方式来诉说对祖国的深情。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陈家义先生用手中的笔墨绘春秋,每一副作品都有一个故事,一段渊源,一种内涵,他在或工笔细描或豪放简练中抒发情感,表现自我。 承继经典 明澈灵秀 陈家义先生今年六十六岁,精神矍铄,身板直挺,言谈举止中无不透露出艺术家的气息,却并非是特立独行而令人望而却步,所谓“道不远人”,他的谦和亲切让人如沐春风。由于陈家义先生的父亲在香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亦申请来到香港,并在哥哥的工厂上班,那时为了保全生计,画画的时间也被无情地剥夺了。但是,陈家义先生并没有忘记画画的梦想,这个美好的愿望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心田萌动着。 迄今,陈家义先生的绘画生涯已经延续了将近五十年。1963年他在国内文化馆做宣传工作,那时他被国家文艺社的人发掘,在那个物质和精神贫乏的时代,他有幸进入美术训练班。陈家义先生回忆说:“所谓的专业培训也不过是为期二十天左右的学习,还是木板雕刻,但这为我开启了艺术的大门。
上页 1 2 ... 4 5 6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