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栏目导航
中国皮影戏的现状与发展途径——以沪上七宝皮影戏为主要考察对象
作者:杨明骁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七宝皮影戏 动画 中国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启示 
描述:康保成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写道:“影戏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1)可是在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皮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的濒危状态,如果再不采取保护措施,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我们急需为中国皮影戏寻找新的传播方式,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动画作为当下最受欢迎的传播形式,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尤其对青少年群体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此,动画应当是中国皮影戏保护的积极参与者。本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对皮影戏历史作简单梳理,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并对本文研究命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为文章的展开奠定基础、梳理论述逻辑。第二章,以笔者对上海七宝皮影戏发源地的实地考察为基础,展示中国皮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发展状况。通过对上海七宝皮影戏进行探源溯流,我们看到,皮影艺人为保护皮影戏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是目前中国皮影仍面临困境。第三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以七宝皮影戏为主要考察对象,分析当代皮影戏因为操作技术、制作工艺、难觅继承人等多个方面的局限,导致了其在传播时面临的困境。本章最后,以非遗保护的相关理论为武器,分析如何在皮影戏面临的困境中寻找到一条出路。第四章,通过已有的皮影与动画结合的一些成功案例,特别是沪上七宝皮影戏动画《唬》在场景、人物造型、故事内容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的现状。并对受众群体进行了抽样调查。第五章,作为对皮影戏与动画结合带来的创新启示,笔者总结了“源于民间兴于技术”、“传统躯壳中的创新灵魂”以及“文化信仰的共鸣,传承创新的决心”三条建议,来论证本文观点可行性。最后在结语部分对论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在肯定动画能够促进皮影戏在当代传播的同时,也对制作皮影动画的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
面向皮影戏动画制作的运动捕捉技术研究
作者:李保强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皮影戏 动画制作 运动捕捉 文化保护 
描述:皮影戏起源于公元前200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新形式影视艺术的冲击,皮影戏的演出和观众急剧减少,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传统皮影戏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亟待我们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被人们运用于传统文化保护中。其中,使用运动捕捉技术的数字化动画不仅在艺术形式、技术可行性、制作成本上更适合传统皮影戏文化,而且动画形式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所接受。当今时代,使用运动捕捉技术的新型动画、电影、游戏等已经走入人们生活中,但运动捕捉技术自身发展并不完善,还存在着背景复杂、存在遮挡、环境变化、场地要求苛刻、捕捉精度欠缺等难点,依然是人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本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通过运动捕捉技术制作皮影动画,以数字化的形式体现皮影戏这一传统技艺。本文采用视频式人体运动捕捉算法,实现对皮影骨架和运动的捕捉,从而实现皮影戏动画的制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有:改进了运动捕捉技术存在的精度问题,解决了捕捉后的动作与皮影戏动画生成软件接口的问题。本文采用先提取人体运动区域框,再捕捉人体关节点运动信息的方法,将运动捕捉的数据处理成参数序列,传递到动画生成软件中,实现动画制作。其中骨架的捕捉难度最大,本文采用了帧间差分法结合边缘检测的人体运动区域提取算法来减少多余帧图像的检测、添加人体姿态倾斜信息使得模型可以适应于人体多姿态的检测等技术解决这一难题。实验证明该技术对运动捕捉技术的研究和皮影戏文化的保护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基于深度感知的个性化皮影戏生成方法研究
作者:贾子元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动作映射 风格化造型 皮影戏 人脸特征 体感交互 
描述:中国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本研究面向中国皮影戏流派中的典型代表,“江北派”望奎影戏,提出了基于深度感知的个性化皮影造型的生成方法和虚拟皮影戏的体感交互方法。个性化皮影造型将用户人脸特征融入皮影脸谱中,生成兼具用户特征和皮影特征的风格化脸谱造型。为了描述用户人脸的个性化特征,本研究采用结合深度图像的AAM算法实时获取人脸特征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描述侧脸轮廓形态和五官形态的特征点向量和特征参数。经过三维人脸特征点的获取、二维人脸坐标系与图像坐标系的尺度变换、皮影风格特征点生成、特征点的曲线拟合以及基于特征参数的五官图像变换,最终生成个性化皮影脸谱造型。我们将生成的个性化皮影脸谱造型应用于虚拟皮影戏体感交互中,该系统基于深度感知获取的用户骨骼数据驱动虚拟皮影人物运动。为了使皮影人物的动作具有传统皮影戏特征,本文在研究望奎皮影戏人物构造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两种体感控制方法:基于动作识别的皮影程式化表演动作映射和基于人体关节点坐标的自由皮影动作映射。最终本文阐述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并从皮影造型的相似性、体感交互方法的易用性以及系统的文化传播效果三个方面,研究系统的性能和文化保护功能。
茶馆里的皮影戏——云梦皮影戏研究
作者:蔡梦云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茶馆 云梦皮影戏 社会互动 
描述:“一腔唱尽千载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说起皮影戏,它曾是几代人重要的精神享受来源。如今,在全国其他地区皮影戏逐渐告别舞台的大环境下,湖北云梦皮影戏历经了百年风雨仍活跃在民间的茶馆之中。这种现象引起笔者思考当下影戏茶馆的这种生存模式对皮影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何种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云梦皮影戏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空间。从宏观意义上,对其他传统民间曲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着借鉴意义。本文以云梦皮影戏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笔者首先从云梦皮影戏产生的背景谈起,采用参与性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活动。从历史渊源上进行梳理,通过历时性描述当前云梦皮影戏与茶馆的结合,并将研究对象限定在茶馆之中。接下来本文把注意力转向对“影戏茶馆”这一空间里的相关要素(内外部空间布局到重要的人物)进行分析。随后,从“社会互动”的理论角度来重点剖析影戏茶馆里与云梦皮影戏交织着的观众、皮影戏艺人、茶馆管理者三方人际层次上的互动对宏观层次上云梦皮影戏的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调研分析,笔者发现目前云梦皮影戏仍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传统文化创新力不足,难以吸引年轻的一代,民间艺术传承难以为继等,云梦皮影戏也面临着生存危机。笔者在立足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云梦皮影戏当前所处的困境,并针对现存问题分别从云梦皮影戏自身的革新和政府机构支持的角度来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与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从实质上对云梦皮影戏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使云梦皮影戏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皮影戏艺术与影视动画
作者:张吉鹏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 动画 民间艺术 皮影 
描述: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奠基了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皮影作为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对现代艺术有着深远影响。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几乎集中了所有中国造型艺术,给影视动画设计者们许多启发和灵感,被称为电影和动画的鼻祖。民间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根源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动漫艺术同样也是一种大众的文化,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爱。 本文重点讨论皮影艺术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以及用现代电脑技术来表达传统皮影艺术的视觉效果,再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皮影戏仿真系统
作者:魏雅梅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皮影戏仿真系统
纸(皮)影戏应用於国小辅助教材设计创作
作者:冯筱岚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纸影戏 戏剧教育 皮影戏 国小教材 
描述:皮影戲為台灣三大戲曲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視、電影與各類流行文化的興起,人們對皮影戲的熱情逐年降低。在文化產業的熱潮下,各國極力推展自有文化,面對皮影戲的凋零,如何有效地將其保存並加以發揚,是我們必須重視的課題。 教育部頒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特色之一,在於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導向,並融入教育情境中,而課程發展應以「人的生活」為中心,提倡多元文化價值的理念。兼持統整的概念,在教育部新增藝術與人文課程內,加入了表演藝術的領域,即為戲劇相關的教學。由此可知,政府已更加重視在國民小學階段對台灣傳統文化與人文素質上的培養。另一方面,經過多年來學者的研究,戲劇教育已被公認為對兒童學習極有助益的教育方式,目的是讓兒童從遊戲的角度去習得應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皮影戲本身即屬於戲劇的一種,配合教育部所提倡的理念,相信若能以戲劇教育的觀點加以宣導,注入巧思創意,適當地運用在教學上,對於皮影戲文化的傳承與兒童教育皆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本創作整理皮影戲相關文獻,並考慮創作需求,歸納出一套紙影戲的設計參考原則。與瑞梅國小三年級導師麥老師合作,以該國小編訂之國語課程教材《成語1200例》中的《割席絕交》為故事內容,設計出一套紙影戲輔助教材,並將此一輔助教材實際運用於課堂上,進一步測試創作成品的可行度與確認是否達成創作目的。
台湾布袋戏的表演艺术研究—以小西园掌中戏、霹雳布袋戏为考察对象
作者:吴明德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掌中戏 表演艺术 布袋戏 小西园 霹雳布袋戏 
描述:台灣布袋戲裡面有文學、哲理、說書、雕刻、刺繡、繪畫、音樂、戲劇等各種表演元素,可謂「八紘寰宇匯集一藝」,簡直是「采眾美以成芳,集群葩以成秀」的表演藝術,當同屬偶戲的懸絲傀儡、皮影戲都「看破世情,退出江湖」之際,它仍能「袖?堸悟[大,掌中天地寬」,轉剝為復,逢兇化吉;不論時代如何演變,科技如何發達,布袋戲界一直有能人異士的出現,窮則變、變則通,殫精竭智地提出相應的變革以「主動適應」不同時代的庶民口味,成為最時髦和最有吸引力的偶戲。本論文即以「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為題,以一個愛看布袋戲的觀眾角度,全面深入探析台灣布袋戲(包括古典鑼鼓和影視金光)的種種迷人特質。 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題目、研究範圍和方法、研究步驟與目的。第二章〈布袋戲名稱與劇種形成源流考述〉,主要探討在「掌中戲、木偶戲、布袋戲」這三種布袋戲的稱呼中,為何台灣的布袋戲藝人較喜歡「掌中戲」這個稱呼。接著探討「布袋戲」這個名稱的由來為何?是指尪仔衫、布內套、袋仔腹或裝戲偶的大型布袋?以解決自呂訴上以迄沈繼生、呂理政諸學者專家和民間藝人長期以來的「布袋疑惑」。最後對布袋戲此一劇種的形成源流,以「偶」和「人」這兩條路線去追索其形成之經過。 第三章〈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上】〉,細分六節,第一節「布袋戲傳入台灣之年代」,將以文獻記載和藝人傳承這兩條線索,去推論布袋戲應該於何時由中國福建漳、泉傳入台灣?第二節「台灣布袋戲的『金光化』過程」,探析台灣布袋戲如何由由「鑼鼓正確」轉向到「劇本正確」(即由音樂路線到劇本路線的改變),並將考述台灣布袋戲中「金光」和「金剛」此二名稱何者正確。第三節「野性的呼喚-先輩、古冊戲中的雛型金光意識」,本節將探析布袋戲藝人早期演出的先輩、古冊戲中所蘊藏的雛型金光意識。第四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一次金光轉型-日治時期(1895-1945)去漢化的皇民劇」,日治時期的和式布袋戲,咸認是台灣布袋戲表演模式第一次由裡到外最重大的改變,不論是戲偶、舞台、劇本、音樂、語言皆被迫「皇民化」,但也開啟了台灣布袋戲的第一次金光轉型的契機,本節將探討整個日治時期台灣布袋戲界的「強迫適應」的脈絡與影響。第五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二次金光轉型【上】-光復、二二八事件(1947)後的內台劍俠戲」,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受到政治壓迫後,如何從野台轉進內台,第一代演師如何將古冊(小說)折子戲發展成古冊連本戲,並開始改編粵式南派少林武俠小說,將布袋戲的內涵轉變為拳腳刀劍技擊武俠的經過。第六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二次金光轉型【下】-排戲先生的出現(1953)」,台灣布袋戲因為有了排戲先生出現協助主演編劇,編演首次分工遂產生了「完型(狹義)金光」布袋戲,並開啟了一段約二十年既鎏金霸氣又神魔奇幻的「金光歲月」,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史上最有名的兩位排戲先生吳天來和陳明華如何「揮舞奇思動江湖」、「倏爍晦冥起風雨」的經過。 第四章〈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下】〉,又分四節,第一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三次金光轉型-黃俊雄的史艷文風暴(1960)」,本節將探析黃俊雄是如何奮鬥成功以致獨霸武林的過程,及其由盛轉衰的原因。第二節「外來注視、文化復振下的古典布袋戲再聚風潮」,本節將探討古典布袋戲之美如何被世人重新發現與重視的過程。第三節「台灣布袋戲的第四次金光轉型-黃強華、黃文擇的霹靂新世紀(1984)」,在後黃俊雄時代,本以為台灣的布袋戲已發展到盡頭,不料又後出轉精,由黃俊雄的兩個兒子黃強華和黃文擇聯手合作打造新一波的「霹靂」王朝,掀起台灣布袋戲的另一波演藝高潮,本節將探討他們兄弟倆如何讓台灣的布袋戲表演藝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過程。第四節「小結-不薄古典愛金光」,台灣布袋戲雖然分為古典和金光兩派,但不應互相鄙視,因為兩者皆具有獨特的表演美感,兩者應分進合擊共同開拓布袋戲在娛樂市場的版圖。 第五章〈古典布袋戲的表演藝術-以「小西園掌中戲」為例〉,此章專門探析台灣古典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特別舉最負盛名的許王先生和他的「小西園」戲團為例,共分六節。第一節「古典布袋戲的翹楚-許王『小西園』掌中劇團」,探討「小西園」這九十年來許天扶和許王父子兩代的傳承概況和其豐功偉業。第二節「咳唾成珠玉-許王的口白藝術」,所謂「布袋戲上台重講古」,本節將探析許王先生那緊密瀏亮又揚葩振藻的口白是如何讓老觀眾「魂牽夢繫」。第三節「揮袂出風雲-許王的掌中技藝」,所謂「雙掌舞弄百萬兵」,本節將探析許王特殊的掌中技巧,如何能男能女、能文能武的祕訣。第四節「無樂難成戲-『小西園』的後場音樂搭配」,所謂「無後場行無腳步」,古典布袋戲的演出,後場音樂的搭配極具關鍵,本節將探討「小西園」的後場團隊如何能與前場的許王緊密搭配演出。第五節「骨架停勻 肌理密實-許王的編劇才華」,許王先生之所以被稱為「戲狀元」,最主要的是他很會裁編戲齣,本節將探析其裁編戲齣的祕訣,可歸納為(1)基本套式的純熟運用 (2)即興演出的靈活穿插 (3)矢線時空的疊幕技巧。第六節「純粹又深邃-許王全方位調控的能力」,古典布袋戲主演不只要觀照自己的「口白」與「掌藝」,還得指揮其他助演與後場的搭配,本節將探析許王先生如何駕馭整個團隊現場演出的功力。 第六章〈金光布袋戲的表演藝術-以「霹靂布袋戲」為例〉,本章專門探討台灣金光布袋戲的特殊表演藝術,並舉現階段台灣最叫好又叫座的影視金光團隊-「霹靂」布袋戲為例,共分四節。第一節「聲音魔術師-八音才子黃文擇的口白藝術」,所謂「一聲蔭九才,無聲毋免來」,本節將探析黃文擇的口白如何「雛鳳清於老鳳聲」的關鍵,可以歸納為(1)手中無「偶」的預錄式口白本領 (2)一人配眾音的超人能耐-個性化音質的完美呈現 (3)雄性雌調、女聲繁複 (4)怪腔異調的口白創新。第二節「悖乎常理又合乎常情的魔幻寫實劇本美學」,「霹靂」之所以能超越「黃俊雄障礙」並稱霸台灣布袋戲界二十年,主要是它的劇本傑出,在黃強華的領軍之下,「霹靂」的編劇團隊以既「魔幻」又「寫實」的劇情再度令戲迷「釘」在電視機前,本節探析「霹靂」劇本的「魔幻」美學特質有(1)荒誕不經、非「常」邏輯的衍異叢結:如禁忌、巫術的運用 (2)神話思維與時空:如運用萬物有靈、生命一體、死亡復活、神話時間與空間等思維嵌入劇情中。而「寫實」的美學特質則表現在「真情實性的人物角色」上面,此部分尚可以(1)人性的外在-向人靠近的木偶雕刻與裝扮;(2)人性的內蘊-各式情感的真摯表現來探討。另外也將探析「霹靂」劇本的外文綺交、內義脈注的文藝特質,如出場詩之繁多精美、人名器名地名物名武功名稱之雅化、經史雜揉的對話旁白,是它超越時下其他金光布袋戲團的主因之一。第三節「華洋雜揉的音樂表現」,所謂「無樂難成戲」也適用在金光布袋戲的演出上,本節將探析金光布袋戲以唱片配樂代替後場演奏的原由,並進一步探析主角木偶的主題歌曲與專屬配樂的形成與演變。第四節「奪人耳目的聲光美術特效」,影視金光布袋戲最大的特色是非常個仰賴電腦三D動畫的特效運用,幾乎無處不特效,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舞台視覺和武打特效應用之演變,以了解金光演師如何化抽象之虛念為具象之實景、如何從素樸的拳來腳往進步到動畫式的刀光劍影之過程。 第七章〈結論-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中的文化底蘊與審美特質〉,總結以上各章,本章將歸納分析台灣布袋戲中,不論是古典或是金光中所共同具備的表演文化特質,共分四節。第一節「台灣布袋戲是一種『父與子』的藝術」,有別歌仔戲「母與女」的陰性特質,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界中「父與子」的陽性傳承現象。第二節「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中的陽剛本色」,本節將從布袋戲的觀眾、從業人員、戲齣中的角色及尚武好鬥的表現,來探析台灣布袋戲的陽剛現象及其陽剛風格的成因。第三節「觀眾看布袋戲時的戲�偶雙重滿足」,本節將從觀眾的角度探討為何有那麼多人喜歡看布袋戲,到底是先喜歡「偶」還是先喜歡「戲」?或是兩者皆喜歡?第四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交織差異產生美麗的和諧」,本節將探析台灣的布袋戲藝人如何靈動不羈又善於涵化他類藝術為其所用的本事。 附錄-「台灣布袋戲大事紀」,乃整合各專家學者原先所作但分散在各處的個別戲團年表為一綜合年表,再參照補充報章雜誌中有關台灣布袋戲的種種演出的相關報導,採逐年逐月逐日逐事的紀錄方式,輔以相關的政經文化事件而裒集成卷。因是隨手綴錄,難免有魚豕之訛,但從中可以看出百多年來台灣布袋戲的藝人、戲團等興替概況,有助於對台灣布袋戲發展沿革的掌握。
台湾意象应用於镂空艺术之创作研究
作者:邹宗原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台湾意象 镂空艺术 文创商品 
描述: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意象應用於鏤空藝術之創作,以具臺灣意象之圖像結合鏤空藝術,呈現光影效果。臺灣意象可透過自然、人文、社會、建築,與各階段歷史背景產生。本研究以臺灣印象地圖與臺灣民眾票選之代表意象作為此次創作之主軸,透過中國傳統哲學與美學範疇中的鏤空藝術,經由視覺圖像連結藝術內涵等相關文獻探討,除了解鏤空藝術歷史背景、文化價值,圖像影響人類的認知心理及視覺經驗外,並由鏤空藝術的虛實相生的視覺變化達到藝術中更高的領域。希望能提昇民眾對臺灣意象的認同,並藉此探索臺灣歷史的文化現象、流行思潮與審美觀,期能運用設計歷史資源,塑造屬於臺灣的設計文化特色。 鏤空藝術的創作包含各種不同材質技法及類別,如剪紙藝術、皮影戲、木雕花窗、現代設計,等通常運用多樣媒材,利用剪、刻劃、雷射雕花等手法呈現,其內涵大多強調中國古老哲學中虛實交替的表現,最能體現陰陽相依的中國哲學,若運用在商品設計上,除強調功能取向外,更能帶給觀者不同的視覺經驗,此種傳統藝術與新生媒材的互相融合,往往能給觀眾帶來驚艷的感受。 研究臺灣意象與鏤空藝術對從事工藝美術與設計者而言,能提供許多靈感,透過現代材質的加入,更能夠呈現現代設計全新的風格,是傳統韻味與現代風格的完美整合,若運用於文化創意商品設計上,宣傳臺灣意象特色,將能產生趣味性的視覺效果,為現代人抒發壓力,藉由虛實的光影變化,為環境裝飾氛圍,帶來愉悅舒適的室內空間。 本創作目的主要為以下三點: (一)探討臺灣的本土意象、多元文化、臺灣特有種、臺灣風貌,並整理出臺灣代表意象,作為日後設計臺灣意象文創商品之參考。 (二)探討鏤空藝術文化的淵源及應用,了解鏤空藝術圖案中尋求中國虛實相生的陰陽概念。了解鏤空藝術的風格形式與內在意涵。 (三)運用新材質,藉由臺灣意象圖像表徵與鏤空光影藝術為議題,創作出能掌握氣氛,營造光影虛實變化之燈飾,落實推廣臺灣意象之理念。
数位影像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以传统偶戏数位影像创作为例
作者:苏文雄  日期:2019-11-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传统偶戏 金光布袋戏 数位影像 电视布袋戏 
描述:傳統偶戲包含傀儡戲 、布袋戲 、皮影戲等三種類型。傳入台灣後,已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目前除了布袋戲仍維持多種演出型態外,其他的偶戲皆已漸漸沒落。近年來,國內知名的傳統偶戲劇團,除了維持其專業演出技巧外,對於演出戲偶的改良及發揮視覺影像之傳播功能,相對地缺乏。本論文以傳統偶戲之數位影像為創作主題。文獻探討以台灣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的三個發展時期之演變及戲偶製作進行研究。在研究發想方面,訂定主題大綱、蒐集相關戲偶圖片作為發展基礎。在作品研究及創作上以偶頭製作及三個數位影像系列(戲偶角色、古典愛情交響詩、傳說故事)等四大主題呈現傳統偶戲之多元風貌。在數位影像方面,以台灣傳統偶戲圖像作為海報創作之元素,在戲偶製作方面,先以草圖、影像設計戲偶造形並利用模型作為實驗創作之雛型。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因素,僅以傳統偶戲作為創作對象,呈現數位影像應用之成果,未來依本論文之研究,數位影像在台灣各時期偶戲的設計創作上,當可應用於鄉土藝術之教育推廣,提升傳統偶戲之教育文化功能,開發更多元的創意空間及表現。
上页 1 2 ... 26 27 28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