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栏目导航
《傩·面具》中傩文化符号与电子音乐技法结合的探索
作者:邓凤  日期:2019-11-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元素  融合 文化符号 电子音乐技术 
描述:在当代音乐领域,作曲家们为了让自己的音乐更具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和寻根性,常常将本土文化符号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这是大多数作曲家们一直所追求的,也是作品一种更深层次的感染力所在。然而,电子音乐技术与文化符号如何融合,怎样融合,是一个需要思考、探索、总结的问题。显然,电子音乐与文化符号的融入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而要使电子音乐技术与文化符号之间有更深层次的统一和融合,使两者相互交融、渗透、形成完美的艺术统一体。青年作曲家王铉的作品《傩·面具》这方面的探索和艺术实践给予我们诸多有益的参考借鉴作用。本文对作品《傩·面具》中民族打击乐、民族人声与电子音乐结合运用的具体分析,通过多种创作技法和理念对声音展开方式、声音与面具造型的交互两方面进行研究,展示了作曲家如何将具有傩文化符号的声音与视觉元素与电子音乐进行渗透、交互和融合。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对“傩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作品中所运用、继承、衍生的傩文化元素,以及作品中对具有原始傩面具文化符号的视觉艺术、民族声音元素的使用进行阐述。第二章是现代创作技法对具有傩文化符号声音的重塑和重组进行实例分析与论述。第三章为傩面具以多媒体艺术形式与声音的结合来重新展示傩文化音乐艺术。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具体分析,展示了该作品音乐创作技术与具有傩文化符号的各种元素是如何表达“傩文化艺术”,形成了新的艺术“语言”,并体现了作品中傩文化符号与电子声音结合的写意性和虚拟性,以及原始性素材不断转向现代化的过程。文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具体分析总结,揭示了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们不能只“带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面具”来进行音乐创作,而必须深入挖掘音乐本身与文化符号有机的融合。不能只追求形式化,要在音乐内部找到一个技术与文化理念相互有机融合、渗透的支撑点。
傩面具的美学审视:以湘西傩面具为例
作者:李霞  日期:2019-11-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傩文化 美学风格 湘西傩面具 艺术表现 审美形态 
描述:傩面具在湘西傩文化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是傩祭仪式与一般巫术仪式分界的标志物,也是湘西民间艺术的一种传达方式。它积淀着湘西千百年来神秘的巫傩文化观念,也凝聚着历代湘西民间手工艺人的群体智慧。在湘西人的心目中,傩面具就是神。因此,有关傩面具的研究,已成为湘西学界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对湘西傩面具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傩面具置放于整个傩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展开,至少也得将其置于湘西傩祭仪式、傩戏的文化背景中,决不能将其人为地孤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研究对象的实质,也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显得血肉丰满。为此,本文虽然是从美学分析的角度切入,但并不局限于美学方面的分析,而是将其置于湘西傩祭仪式与傩戏的背景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以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掘进自己的研究深度。因此,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讨湘西傩文化与傩面具之间的关系,探讨湘西傩面具的历史变迁及其制作经验,为本文的美学研究铺开一个较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在第二章中,则集中探索湘西傩面具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所包含的美学因素:原始因素、写实因素和象征因素,接着再从其创作方法的角度对湘西傩面具的所具有的种种表现方法进行探讨。这里,我们将湘西傩面具的创作方法归纳为摹仿与超越、夸张与变形、程式化等三个方面。在最后一章中,我们集中探索了湘西傩面具的美学风格。我们将它的美学风格概括为幽默、狞厉和优雅三个方面,并分别对以上三种风格形态的表现和社会功能以及文化意蕴等内容进行思考。总之,我们认为,湘西傩面具不仅是湘西巫傩文化观念的载体,也是湘西人审美意识的传承,其间既有湘西人原始神秘的文化意识的积淀,也有湘西人的社会人生观念的展示,同时也体现了湘西人独特的美学追求。
敬如神在:柏堡傩文化生态研究
作者:陈圣燕  日期:2019-11-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生态 柏堡 
描述:柏堡是笔者在2004年与2005年调查的一个村庄,笔者在那里生活了近5个月的时间,因为村庄在吴姓入居前就有棵大银杏树,本地俗称白树(音讹为柏树),因此取柏为名。当地称呼村庄为堡,因此匿名为柏堡。柏堡的傩因其特殊的宗教仪式、艺术形式及与众不同的管理方式——头人制,被称为是民俗研究的“活化石”,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有的研究者眼里柏堡的人民甚至成为“最后的汉族”之镜像。 可以这么说,柏堡的傩和人在研究者的视野中,沦为政治中心的边缘以及现代文化的“另类”,正渐渐转化为文化的“他者”。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他们的问题意识启发下,采取综合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对历史的追述,依据文献进行合理分析和想象并复原其历史情境。通过与田野调查的互动比较,试图以对话的方式,使现存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状态在合适的时刻和地方嵌入历史,还原于经验情景之中。从历时性的历史长线中找到变迁的关节点——关键人物、事件,以点带面,展开共时性的分析探究。力求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柏堡的傩做逐一透视分析,探究傩现象背后的人的思想和思维,以及围绕它所展开的各种社会关系,分析其中不同利益者所呈现出的不一样的内心世界,反思文化在社会知识和身份建构中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展开话题,从而引出隐藏其中的问题。文章结构安排大体如下: 第一章,从长时间段考察柏堡文化生态以及对村落风水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分析,提出论点——神居何所?本文认为,傩的发展历史是地方身份认同的方式,是其自身在地化、土著化的过程,也是圆融自足的文化生态体系的组成部分,家族精英在造神过程中起着的重要作用。傩是信仰的“在地化”和“民俗化”,“神”的存在只有在一定的结构体系之内才产生意义,与地域内的族群共同体——宗族势力扩张相辅相成。 一、家族和风水:分析如何赋予自然山水以意义的符号过程——风水学的解释以及风水空间的形成与作用。通过对家族在一千年时间里对柏堡地区的争夺历史,探讨家族的选择性记忆。 二、傩源与傩庙:通过对嘉禾地区的祭山与传傩关系的分析,探讨嘉禾地区傩发展中地方身份认同的作用及其在特殊时期里的变化。从傩神庙的三个不同位置,结合家族精英与事件,分析傩神庙的功能与变迁。 仪式、家谱、修庙是掌握资源的精英和其他各个阶层提高社会或政治竞争力的一种软性文化战略与战术,经过多种洗礼,转化为一种民间信仰和民间知识,成为乡土社会一股重要的文化整合力量,成为区域群体意识认同和文化象征。事件冲突是实践和空间上发展的一种动力,傩是宗族扩充势力范围的手段。 第二章,通过对柏堡傩神系谱的考察和考证,从传神的角度去理解民间艺术风格,敞显本文的第二个论点——民神杂糅。“近戏乎非真戏也”体现的是仪式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在娱人的同时达到娱神的目的,神、鬼和人并不是两分的,在某些时候或特殊的空间,他们可以在特别的人身上沟通融合。艺术性的表现是为了突出神的存在,神的艺术并不一定华丽,总是以最简约的手法,达到最大调动参与者情感的作用,使之感觉到神的伟大。艺术之神并不仅在于艺术本身的意味,更多地取决于参与者的内在情感。艺术之神由一定的细节决定,细节只有熟悉的人们才可以感受,习惯性欣赏体现了艺术的内在张力,凸显神圣、神秘、神奇的魅力。 一、傩神探源:通过考证傩神太子以及八类傩神的身份,柏堡傩神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深入探究柏堡傩神的结构体系与象征意义。在古代中国关于天、地、人、神(鬼)的普遍知识,即将这个宇宙当成浑然合一,笼罩一切的整体,并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秩序感。祀神(沟通天地神人)、祭祖(沟通祖先与子孙)、事鬼(沟通祖先与鬼,鬼与人、神与鬼)的祭祀传统有机结合起来,一起形塑着傩神的谱系,延续了先秦“民神杂糅的传统”之文明因子。 二、傩的艺术与传神:从傩艺术的三个方面——傩面具、傩音乐、傩舞入手,分析民间(乡土)艺术的特征与作用。美是由文化过程产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艺术美化或强化的目的,都是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的神或感受到仪式中神的降临。艺术性是为了人的神性化、神秘化、神力化。 第三章,通过对柏堡傩事组织——头人和伯的身份与象征的考察,以及对傩事活动的深描,探究各在场因素的特征,得出本文的论点——敬如神在。柏堡的傩是仪式性、象征性、实在性的合一,没有抽象的神灵,神灵同于人,离不开具体的形象,神的存在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敬神是为了规范人心。仪式是进行宣传和教育的媒介,“神”是共谋的结果并以复数的形式存在——灵验的神又反过来影响人。娱乐性是为了释放神圣约束,寓教于乐中。因此“神”是具体范畴的存在,不可泛化,否则可能导致范式失效。 一、傩事组织:分析头人与伯的身份角色的关系,找出其中所包含的深层象征价值,探寻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以及变迁。头人、伯以及族人在这仪式中各自扮演着合适的角色,自觉地移情入神,深耕化、内敛化为人的社会记忆形式。 二、傩事仪式:试图通过对开光、打醮、跳傩、圆傩等仪式的描述,理解仪式在家族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分析傩过程中技术层面与信仰层面的问题:技术层面在民间与传统相融合,信仰层面上升为儒家的意识形态。 傩文化与历史区域空间的象征营建秩序整合有着密切的关联,实践“俗文化”的基层民众,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下根据自我判断所进行的自我陈述。傩是传统中国的“道”“理”等相对抽象的玄理论,经过乡土社会的士绅技术化的处理使之具体化,使其便于在庶民百姓中得到传播和理解。 第四章,柏堡傩的百年发展和变迁,体现出文化研究在现代中国带有功利性的色彩——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功利。农村建设应该是非功利性的,这促使我们进行换位思考,在急剧变迁的社会中,观念、信仰体系何以会在中国农村的乡土社会中顽强的存在?反思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在带着乡土气息的区域社会中的互相关系,有助于反思在现代理性思维动力刺激下形成的新的农村结构机制和发展。
万载傩舞音乐研究
作者:黄沁  日期:2019-11-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传播 新傩 传承 傩舞音乐  开口傩 宗教 民俗 闭口傩 傩舞 傩面具 
描述:“傩”(Nuo)的出现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被认为具有神奇的超自然威力——一种神秘的征服自然,完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力量,与中国古代的雩祭、腊祭并列成为三大祭祀仪式,是祭祀活动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异,至今仍在贵州、江西、湖南、四川、安徽、云南、广西等省市的一些乡村流传。近几十年来,中国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许多地区傩班分赴各国表演,傩越来越多地被国外的研究者所关注,吸引了一大批以韩国、日本等汉文化圈国家为代表的专家和学者前来我国考察、进行学术交流,成果显著。 万载县傩舞是江西省傩舞原始生态保留较完整、较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一地方傩,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本体艺术特征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万载傩舞自身独特的精神取向、表现形式并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深受民众喜爱流传至今。在已有的对万载傩舞研究的文献资料中,人们较多地是对傩舞活动的源流始末、发展轨迹、舞蹈动作等方面进行研究,而较少对作为傩舞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伴奏音乐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事实上,我们无法忽视跳傩中那原始拙朴的唱腔、粗犷有力的乐器伴奏、热烈欢快的曲调等音乐表现,正是这些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烘托出跳傩的特殊气氛并配合傩舞表演把人们带入一个傩的世界。本课题基于笔者2004、2005年春节期间赴万载多个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对傩艺人的表演进行现场拍摄和录音的基础上,依照观察法、调查法、总结法、比较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归纳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万载傩舞音乐进行收集、挖掘和整理,细致地分析其伴奏乐器、唱词、唱腔、节奏、曲式结构等音乐特征,并力求通过这些音乐特征的分析探索其蕴含的审美寓意和文化沉积;最后,笔者就傩舞音乐的价值、万载傩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淡谈自身的认识与思考。
中日面具艺术的审美比较
作者:常宏  日期:2019-11-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鬼神 艺术 面具 中国 日本 
描述:本文运用比较法,从鬼神面具这一局部研究出发,通过面具分析、分类剖析、论据论证、引用等方法,以小见大,对中日面具艺术进行比较研究。 日本与中国是近邻,在文化艺术领域相互影响,在古代,日本更是在方方面面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是一个面具大国,繁多的品种和优秀的制作技巧世界早有公认,特别是能乐面具,被视为价值极高的艺术品,还有人成立协会,大家一起学习能面具制作技巧,能面具成为日本面具艺术中的骄子。在中国,面具艺术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傩面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被遗忘,面具艺术的研究曾一度落后于日本,但是,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了傩艺术研究的热潮,特别是对傩面具艺术的研究。余大喜先生在《日本的面具艺术》一文中提到:“能的日语读音为”nou”与傩音近,与中国的傩有渊源关系”,面具界权威人士顾朴光先生在《中国面具史》中提到:“日本素以面具文化发达著称。在其丰富多彩的面具中,有土面、贝面、伎乐面、舞乐面、行道面、追傩面、猿乐面、能面、狂言面、神乐面……等;其中伎乐面、舞乐面、行道面和追傩面都属于“外来系”面具,与中国面具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既然作为近邻的国家,在面具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在早期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它们有什么样的变
论木雕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及装饰性
作者:朱毅  日期:2019-11-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木雕 艺术性 装饰性 室内环境 
描述:室内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人们越来越注重室内空间的舒适性和装饰性。木雕是通过木材进行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反映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可以烘托室内的艺术氛围和提升室内空间的装饰性品位,同时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视觉审美感受。本文首先从对木雕概念的探究入手。传统观念认为木雕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的艺术倾向,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朝向多维时空形象方面的探索。室内环境艺术是由多种艺术形式组合成的综合体,也就是表现性艺术和再现性艺术的结合。木雕的介入并不能改变室内空间的客观尺度。但木雕可以根据实际空间的需要对空间自身的缺陷加以装饰,对空间单调乏味加以装饰。木雕对环境空间增添的视觉效应,加深了环境空间给人的印象,同时对环境空间进行了美化。木雕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如果单独看待一件木雕作品,那么它表现出更多的是艺术性,是艺术家思想的表达;如果将木雕放入室内环境中,则表现出较强的装饰性。木雕的艺术性通过具象写实、抽象、意象等表现手法得以充分表达出来,而木雕的装饰性则与体积语言因素相关,通过造型、色彩、肌理得以体现。木雕可以起到分隔室内空间和强化室内环境风格的作用。室内的一次空间已由建筑加以限定,通过木雕作“软分隔”不但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层次感还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装饰性同时对室内环境风格加以强调。木雕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有着较长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求,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木雕艺术的创作正面临着从形式美到艺术美的发展。傩面具及一些民间木雕,都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对木雕的艺术语言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在今后的木雕创作和室内设计中能恰当地运用,从而探寻出当代木雕艺术语言的特点及其规律,并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木雕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认识,从而为室内环境艺术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具与戏曲表演研究
作者:周芃谷  日期:2019-11-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面具表演 面具 表演 戏曲 
描述:面具這個特殊的文物,在中國古代文獻當中,有種種不同的稱呼,如倛頭、代面、大面、假面等等;即使在現代,面具也有著不同的名稱,如臉子、鬼臉殼、假面等等。面具的出現,肇因於遠古先民對主宰其生活的神祕力量,亦即對神靈的揣想與妝扮;當先民佩戴上面具,即是進行一場扮演這種主宰力量的表演。自遠古降及近代,面具的存在依然與各種表演密不可分。因此本論文將範疇限定在兩大目標,其一為「面具」──本論文將之限定為用於戲曲表演之面具,或與戲曲表演有所淵源、相互關連之面具;其二為「戲曲表演」──本文將之限定為使用面具之戲曲表演,或與戲曲相關之面具演出,如原始面具歌舞、驅儺面具儀式等。由於本論文所探討的對象為「面具」及「面具戲曲表演」,此兩者雖同歸屬於戲曲學研究,卻又分別具有不同屬性;前者屬於「戲曲文物學」,甚至「文物學」的範疇;後者則屬於「戲曲藝術」。兩者關聯固然密切,適用的探討方式卻有所不同。因此為包涵並統合這兩大範疇,將本論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專門討論廣義的「面具」,下編則針對中國歷代「面具演出」進行討論。本論文的上篇乃是對較不為人所熟知的戲曲文物──「面具」進行論述解說。由第一章的「面具概說」開始,對面具作出廣、狹不同的定義,並探討面具發生的原因及時間。其次為第二章「面具之分類」,回顧前人對面具所做的分類,並確立本為之面具分類方式。然後為第三章「面具之造型」,劃分不同造型面具之歸屬。終於第四章「面具之發展」,概述自遠古至近代的面具發展與流變。本論文下編的部份則依面具表演發生的時間先後,從面具發韌之原始時期開始,自原始的巫術及圖騰面具歌舞,即第一章的「原始面具表演綜論」。其次為「漢唐百戲歌舞與面具表演」,歷敘周代以降儺儀面具的演變,並利用漢代畫像磚石勾勒漢代的百戲面具表演;以史傳及其他詩文記載,還原唐代的面具歌舞表演。第三章「兩宋雜劇、儺戲、社火之面具表演」,從雜劇、儺戲及社火表演三大領域,探討宋代面具的演出。第四章「元明清戲曲之面具表演」除明清戲曲中的面具演出外,旁及西藏的面具戲及面具舞蹈演出。結合歷代文獻記載及文物資料,以當時的社會背景作為輔助,勾勒出歷代面具表演之面貌。最後將本論文歸納為四大結論,即戲曲源自原始歌舞藝術;自百戲至歌舞儺儀之表演皆與面具有關;面具與戲曲表演之結合逐漸密切,以及面具促進原始歌舞藝術之發達。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作者:匡仁相  日期:2019-11-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 景德镇瓷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产权保护 商标管理 
描述: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非常复杂但极具时代意义的伟大工程,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实际的做法就是利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为其提供系统有效的保护。本文将立足于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在系统地分析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为典型,提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期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帮助。 本文中认为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风民俗等。本文阐述了如何用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近而对江西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阐述了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并从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其中还通过兴国山歌、手工傩面具雕刻、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实例等分析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指出了造成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以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例,进一步研究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问题,对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在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地理标志保护保护方面,就如何规范景德镇瓷器传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的管理,如何使用电码防伪技术,保护景德镇瓷器地理标志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专利权保护方面,解决了如何鼓励发明创新,发挥陶瓷业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科技进步和创新,如何建立健全景德镇陶瓷工艺专利数据库和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以此促进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专利权保护等问题。在景德镇瓷器的商标权保护方面,提出了如何努力增强陶瓷业主商标意识,采取措施鼓励陶瓷业主将陶瓷产品注册商标,发展特色行业品牌;如何积极开发高科技商标防伪标识、保护“景德镇”商标等问题,为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的商标保护战略到商标的申请注册及商标管理工作提出了系统化的建议。
印度尼西亚巴厘面具文化与教育传承研究
作者:胡继红  日期:2019-11-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文化传承 面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教育 
描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面具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驰名于世。巴厘人的面具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这种面具产生于广大的巴厘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承载着巴厘人民的历史记忆和聪明才智。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已经成为当地极富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由于中国的面具也具有相似的历史特征,2005年底,中国面具中的傩面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在的中国面具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本文将在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中,分析印度尼西亚巴厘面具的传承现状,并探索巴厘人传承面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使中国面具借鉴印尼巴厘面具的在教育中传承模式,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将从介绍和分析印度尼西亚巴厘面具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将中国面具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加以传承和保护,更有利于解决中国面具所面临的传承困境。 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本文从整体结构上分为绪论、第一章——第四章、结束语等六个部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巴厘面具的考察,重点论述了巴厘面具的发展、演变、制作和文化艺术特征。 第二章,从面具对个...
宗族性祭礼—婺源鬼舞的傩文化研究
作者:尚娜  日期:2019-11-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傩文化 宗族 “婺源鬼舞” 象征意义 仪式 音乐 
描述:“婺源鬼舞”是一种以佩戴面具为特征,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傩仪式。本文考察了婺源鬼舞的仪式过程,以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工作”的研究方法为手段,将“婺源鬼舞”的活动置于当地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孕育“鬼舞”发展传承的土壤中,对仪式进行全面的观照和研究。 本文认为,“婺源鬼舞”属于宗族性傩仪祭礼,具有鲜明的族性特征,其呈现的傩仪、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服饰、傩道具等要素,不仅具有音乐舞蹈方面的研究价值,更承载了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的深层意义。 在对江西婺源村落的田野调查中,笔者记录了“婺源鬼舞”主要的仪式过程和仪式类型,并运用特纳象征符号的过程分析法,对仪式中的支配性象征符号——傩面具进行的阐释。借用梅里亚姆(Merriam)的“信仰—仪式—音乐”的三重模式对“婺源鬼舞”的傩仪音乐的象征意义进行解析和重构,并说明了傩仪音乐的婺源宗族社会的意义和功能。
首页 上页 1 2 3 ... 88 89 9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