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非遗资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9(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
相关搜索词
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
作者: 杨亭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象征符号  审美特质  土家族  审美文化  仪式过程 
描述: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兴起了民族美学,尤其是民族审美文化的研究热潮。就土家族而言,较多是从地域性讨论土家族的审美文化,或是对土家族审美文化中的土家织锦、吊脚楼、民歌等进行分论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同土家族蕴涵的丰富的美学资源相比,却显得较为匮乏,遂使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流于浅表化、单一性。这样的研究既不能对土家族审美文化做出系统而深入的阐释,也在一定意义上或多或少忽视了美学理论和具体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审美文化研究的转向,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工程的不断推进,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了审美人类学的知识建构,同时,也暗合了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现实境遇,其结果是必然带来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视角的拓展和研究方式的变化。因此,在现有知识背景下,有必要从美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视角,对处于中国内陆惟一的文化沉积带的土家族审美文化进行深度描述,尤其是标示土家族民族性的傩戏、药师、花灯戏与摆手舞进行具体阐释。首先,本文认为土家族在共同体逐渐形成过程中,直接受到“民族生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铸造了土家族审美意识。其一是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对土家族审美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远深幽的地域环境养成了土家族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念,形成了“动”、“力”、“乐”的审美范畴,赋予了土家族民众的自然美的审美视阈,以及土家族民众对自然生命的价值关怀的真切体验。其二是双重的生计方式对土家族审美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家族经历了渔猎文化和稻作文化的浸染,也在人与自然的同情感和亲切感的精神召领下,催生了土家族的和谐之美的审美意蕴。其次,在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及其审美意义共生与相互依存的中心话语的引领下,将土家族的傩戏、药师、花灯戏与摆手舞等艺术形式,及其蕴涵的宗教指向,纳入到美学意义上对土家族的戏剧、宗教与舞蹈进行审美观照和美学阐释。具体表现在:一是傩戏。通过傩戏的信仰空间中的神圣与凡俗场域的设置,以及贯穿于傩戏的整套仪式过程,从请神到娱神(酬神)乃至于送神,揭示出驱邪逐疫、禳解丰产与祈福纳吉构成土家族傩戏的文化意义,其中的驱邪逐疫和禳解丰产处于土家族傩戏的文化深层,祈福纳吉则是处于土家族傩戏的文化表层。同时,土家族傩戏借助戏剧符号与表演形式,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即从唱辞和仪式意义追求的世俗化倾向来看,体现了以俗为美的审美风格;从秦童饰演的审美艺术形象来看,体现了以丑为美的审美形态;从傩戏表演的重要载体即傩面具来看,体现了以神秘为美的审美对象。二是药师。土家族药师以其浓郁的地域氛围和民族特性,凭借惊异与奇特的符咒与仪式,实施人神两解的行巫方式,进而建构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也在仪式中诠释了文化意义。同时,土家族药师的仪式行为的神秘体验,其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因而凸现了蕴涵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药师的审美人格范型、药师的阳刚之美和审美指向。三是花灯戏。属于“南灯”范畴的土家族花灯戏,以其浓郁的民间祭礼文化中的祭祀仪式与演出礼规,在关涉季节转换所衍生的仪式行为中体现了该民族的庆典精神,同时,花灯戏中的花灯歌舞和花灯审美情感,能指和所指,形式和意义等相互交织并凝结为一个文化指向,也就是女神崇拜。在此基础上,通过花灯戏的表演姿态、动作和唱辞等戏剧符号,它所隐现的就是一种阴柔之美,这也成为了土家族花灯戏的审美风格。四是摆手舞。摆手舞借助宗教仪式和舞蹈表现形式,其意义指向是祭祀祖先,同时表达了民众对风调雨顺、五谷满仓、子孙绵延、平安吉祥等情感。除此之外,“同边手”的舞蹈动态,意在提升土家族民众的凝聚力,甚至是成为了表达土家族族史的最佳方式,还有,茅古斯舞蹈以茅草的装扮行为,来表达对先祖们的感恩和缅怀之情。正是因为“同边手”的舞蹈动态和茅古斯舞蹈,在虚幻的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神秘的舞圈”,从而也构成了“意义的符号”,所以说,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价值不在于简单的复写人们的行为动态,而在于展示人们深藏内心的生命激情。更为重要的是,摆手舞体现了土家族民众独特的圆形的审美特质。最后,探讨土家族审美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再造问题。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尤其是多元文化共存与交织的发展态势,土家族民众自觉遵从了“习惯性做法”,延续了审美文化中的诸多艺术活动,同时,也在延续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进行了文化生产与再造。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特征及符号圈研究
作者: 陈俊宇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表现特征  艺术符号  面具  传承模式  审美文化  符号圈 
描述:萨满面具、藏巴面具、傩面具艺术符号为主体的中国面具视觉艺术符号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以其狞厉威猛、古朴稚拙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研究面具视觉艺术符号,构建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是探究其蕴含的民族文化,了解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促进各民族文化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和谐发展。因此,研究面具视觉艺术符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基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索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特征及符号圈中的符号规则、审美特征、文本特征、整体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探讨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传承与应用,在保护传承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同时创造艺术化的生活。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围绕萨满面具、藏巴面具、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探讨并得出了萨满面具艺术符号五种表现形式的符号内涵:用于隐己屏障、祈祷、献供、求福、谢神的狩猎面具;用于祭祀、治病、追魂、驱邪、求子的跳神面具;作为神祗象征的供奉面具;灵魂观念所反映的丧葬面具;用于驱邪求平安、娱乐的民间娱乐舞蹈面具。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造型简化、稚拙到精美;材质丰富、工艺多样;色彩明快、千姿百态。三个方面的审美内涵:以泛宗教观念为中心的神灵美;对宗教的虔诚和对氏族的责任激发萨满创造力和想象力所显示的艺术审美性;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表现的形式美。探索并得出了藏巴面具视觉艺术符号表现形式的内涵、表现特征和审美特色:消灾驱邪、祈祷福寿吉祥的羌姆面具;护卫佛法和修习奉行佛法之人的悬挂面具;表现人类真善美假丑恶的藏戏面具。藏巴面具五个方面的表现特征:造型夸张与写实;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象征性丰富;装饰繁密、完整而精致;多层面的对比与和谐统一;鲜明的宗教性。三个方面的审美特色:性格力量上的力度美、人性的世俗美、氛围的意境美。探索并得出了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表现特征和审美特色:造型狞厉与阴柔、色彩从单一到斑斓、装饰繁缛有致与雕刻精细、二元结构特征;审美特色:人神的沟通符号、从实用美到世俗美、真善美的伦理道德、释道中的文化思想。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探索并得出了其文本多语性和复杂性的要素特征;审美文化的多语性和整体性特征,构建了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中的审美体系;得出其符号圈的结构特征:不均质性、不对称性和边界性,构建了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中审美文化的“中心—边缘”体系;两种符号运动方式和四种审美运动关系:“中心←→边缘”和“穿越边界”两种方式以及串联运动、反馈运动、迭加运动和并联运动四种运动关系;四种审美运动方式:审美文化延续、审美文化还原、审美文化融合和审美文化共生。研究得出了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传承模式与传承应用:师徒作坊传承、宗教传承、族内传承、节日活动中传承及文体艺术活动传承;应用:保护式传承并组成演出团体;利用式传承,把面具运用到现代特色旅游商品包装;数字化图形设计传承,通过数字化技术把面具艺术符号的信息保存并开发利用;创新式利用传承——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使这种古朴的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延伸其发展领域。
上页 1 下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